打造易地扶貧的“興海樣本”
立冬過后,草原上一片蒼茫。但是,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安康小區的村民們,有的在蔬菜大棚勞作,有的在承包的牛棚干活,大家各個干得熱火朝天。
70歲的村民段光林躺在150平方米的“小別墅”的沙發上,沐浴著溫暖的陽光,笑得眼睛瞇成了縫。
兩年前,為了響應庫區移民的政策,段光林一家從興海縣唐乃亥鄉上鹿圈村搬至興海縣環城東路安康小區。“現在住著小二樓,干干凈凈的,吃穿不愁,這樣的生活以前夢也夢不到。”談到搬遷后的生活,段光林這樣說。從2005年開始,一場波瀾壯闊的易地扶貧搬遷攻堅戰在興海打響,干群齊心協力,攻堅克難,啃最硬的骨頭。
一
興海縣子科灘上,一曲遷徙壯歌激昂浩蕩。
他鄉變故鄉搬得出也脫了貧。 “田是坡耕田,地是砂石堆;靠著黃河邊,就怕洪水來。”回想起以前的日子,如今,已經搬進唐乃亥鄉桑當村易地扶貧安置點的村民拉麻杰感慨萬分。
拉麻杰原來住在縣城邊的大河壩流域,大河壩流域是黃河上游的支流,山體多是由松散的砂石堆積的。山洪災害越來越多,一場暴雨造成山洪災害之后,就意味著當地群眾這一年白干了。 “那時候的苦日子真把人過怕了,看病難、孩子上學難,住房條件差,生活條件落后。”拉麻杰說,如今終于住上了好房子,告別“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一方水土承載不了一方人”的局面。
像拉麻杰一樣,在易地搬遷中享受政策福利的人很多。
結合興海縣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和計劃任務,興海縣先后投資13.7億余元實施了三江源生態移民安置、游牧民定居、保障性住房、危房改造、庫區移民搬遷和易地扶貧搬遷等重點項目,通過政府積極引導、統籌規劃、在縣城和鄉鎮中心共安置農牧民7237戶30032人,逐漸形成了安多民俗村、中鐵新村、麗景小區等19個移民新村及安置小區。
安居還要樂業,美好生活穩得住。
如何讓易地搬遷的群眾在這里扎下根?興海縣從就業指導、人才孵化、創業補貼等各個方面給群眾搭好了橋。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起,全縣累計開發公益性崗位2103個,成立了興海縣鄉土人才孵化中心,安排就業3070人;開展126期技能培訓班,培訓人員6201人;發放自主創業補貼402.5萬元。
就拿中鐵新村所在的城東社區為例,城東社區轄區內共有2775戶,6332人,包含五個移民村。社區積極主動作為,推動社區群眾就業,每年通過開展家政、烹飪、電焊等就業培訓,積極對接用工市場、勞務輸出、引導居民自主創業等措施。
二
“一直以來,興海縣的各個社區把重點聚焦在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區服務四大要素,不斷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和標準化。”城東社區黨支部書記扎西卓瑪說,“社區里的幼兒園、醫務室、圖書室、足球場、社區管理服務中心等設施齊全。”
為了讓群眾搬遷后生活得到更大的改善,在“十三五”期間,興海縣投資近13億元,實施了水、電、路、圍墻、廁所、大門以及給排水管網、供熱管網、化糞池、停車場等基礎配套設施新建、改擴建和維修工程,通過項目實施,改善了人居環境,進一步加大了農牧民進城的吸引力。不僅如此,擴建和提升醫院、敬老院、各中小學、幼兒園等改造項目;建設村民文化活動中心、體育場、電影院、賽馬場等群眾性文體活動場所,豐富新村移民精神文化生活,引領社會主義新風尚。通過“產業在農村,就業在城鎮”兩條腿走路,以崗定搬,以業定遷、興海進城農牧民基本實現了安居樂業。
產業先行,農牧民進城能致富。干凈的衛生室、寬敞的籃球場、環境舒適的幼兒園、筆直的村道,整齊的農家院落,停放在院門前的小轎車。在興海縣安康小區內,搬遷群眾從農村遷入城市、從農民轉變為市民,他們過得怎么樣,都是眼睛可以看得見的。
一處處荒坡推平了,一條條寬敞的城市道路打通了,一座座新住宅樓建起來了,一個個扶貧車間搭起來了……新的家園奇跡般地崛起在這片草原上。
興海縣移民安置局局長李林祿介紹,興海縣安康小區是唐乃亥鄉上鹿圈村、下鹿圈村、加吾溝村的635戶人家庫區移民安置點,我們在走訪中發現不少村民的裝修材料和電器,已與城市家庭接軌。
三
為了讓庫區移民“能致富”,唐乃亥鄉的下鹿圈村村委會與村民代表協商,在子科灘鎮投資900多萬元,流轉了280畝土地,修建蔬菜瓜果溫室大棚72座、牛羊養殖棚圈21座,其中,除300萬元為庫區補貼資金外,其余資金皆為村民自籌。
在下鹿圈村種植基地的大棚里,油菜、甘藍、黃瓜等蔬菜青翠欲滴。在養殖棚圈內,養殖戶冶玉軍放下飼料桶高興地說:“今年牛肉價格高,我們家的牛棚今年已經出欄500只牛了。”
不僅如此,對于未來,耕地補償長效機制和養老安置給大家吃下了“定心丸”。李林祿說:“按照人均耕地每畝1560元的標準進行補償,還為所有搬遷人員辦理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這意味著所有的搬遷戶,在年滿60歲以后,和城里人一樣能拿到退休金了。”
興海縣政府副縣長拖買說,通過這一次次的嘗試和不斷地完善,不難發現,科學合理的引導,才能充分調動農牧民的積極性,真正使農牧民進城定居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加之,有效整合三江源生態移民、游牧民定居、扶貧易地搬遷、農牧民技能培訓、城鎮保障房等民生項目工程,最終確保了定居點基礎設施功能齊全,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后續產業有序發展。
在這個艱巨的任務面前,興海縣有著改革的決心和創新的思維,各族干部群眾以實際行動和擔當精神,化壓力為動力,使農牧民群眾的愿望變成現實,打造出了易地搬遷的“興海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