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北山林場讓村民捧上了“生態飯碗”
“現在我們也能吃上‘生態飯’了,環境變好了,游客變多了,收入增加了,老百姓的日子更幸福了。”說話的是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加定鎮扎隆溝村的村民李建明,也是北山林場的社會護林員,當上護林員的這七八年,他見證了這片森林的變化。這些年,眼前的這片森林給了他們意想不到的“驚喜”,讓他深切感受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意義。
幾年前,李建明的工資還是1000多元,現在已經有2000多元了。工資漲了,意味著付出的也就更多了。這幾年,以李建明為代表的187名社會護林員日復一日地守綠、護綠、植綠,讓北山的植被越來越繁茂,綠水青山也吸引了許多省內外游客慕名前來。
夏日里踏入北山時,處處是綠景、步步有綠蔭。北山溫潤的山水之美,讓這片郁郁蔥蔥、神奇而美麗的旅游勝地盡顯雋秀之美。綠色背后,是一代又一代林場人的辛勤耕耘與不懈努力。
北山林場現有集中連片社會護林員187人、分散面積社會護林員84人、生態護林員253人。今年50歲的朵當熱,是互助縣加定鎮加塘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她又多了一個身份,北山林場林區天保工程生態護林員。
每天,朵當熱的工作就是和其他護林員姐妹們一起,整理收拾好撲火工具早早地出發,步入片區林地巡山管護,仔細查看林木是否有病蟲害、排查火災安全隱患等等,她們用腳力、眼力、心力看護著這片林地。
“林場對我們特別好,當上護林員以后,我一年的收入有1.6萬多元,順便也可以打打零工。”朵當熱說。前幾年,他們家一窮二白,每年朵當熱都是通過上山挖蟲草、種樹苗的方式增加收入,在山上趴一天,有時能挖到一兩根蟲草,有時空手而歸,樹苗的價格也是年年不一樣,導致朵當熱的家庭收入年年不穩定。為了實現脫貧目標,當地黨委政府把貧困戶納入北山林場當起了護林員,現如今,山還是那座山,但貧困戶的收入已經不能同日而語了。
近年來,北山林場狠抓精準扶貧工作,結合林區實際,從全林區39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擇優選取了253名貧困戶擔任林區天保工程生態護林員,每年為每個貧困生態護林員發放管護費1.56萬元,截至2019年底累計為貧困戶發放生態護林員管護費1337.28萬元。
有了固定工資的朵當熱,家庭收入不斷增加,她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憧憬。埋設自來水管道、收拾庭院、侍弄花草……每天,朵當熱都忙前忙后的,日子過得也越來越紅火了。現如今,朵當熱最大的目標是看護好北山,守好這片大家賴以生存的森林。
在脫貧攻堅的路上,北山林場不斷加強扶貧工作隊伍建設,扎實開展扶貧工作,在積極聘用建檔立卡貧困戶為生態護林員的同時,在林場苗木生產、林業項目建設及其他林業工程中優先考慮當地的貧困戶用工,累計發放工資150萬元左右,多舉措增加貧困戶的就業機會,既讓貧困戶照顧得了家又能在家門口掙到“生態錢”。
石福梅是扎隆口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與朵當熱一樣,也是北山林場的一名生態護林員,擔任生態護林員三年來,石福梅的家庭收入持續增加,生活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對她來說,到北山林場的這幾年,是她的家庭收入變化最明顯的幾年。現如今,她的年收入已經達到1.56萬元,脫貧致富已經不再是夢。“作為護林員,我們的職責就是保護好這片森林,到了夏天,就去巡山,到了冬天,就做好護林防火,把這片森林保護好,我們的收入才能層層漲,日子也就越來越好過了。”石福梅說。
為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幫助貧困群眾實現脫貧的目標,北山林場運用生態扶貧等多項舉措,讓生在大山長在大山的人們,依托林地、依托生態過上了好日子,讓這方林真正地養育起了這方人。